习近平主席致“2023从都国际论坛”贺信在会场内外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12月3日至5日,“2023从都国际论坛”在广州举行。连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2023从都国际论坛”贺信在与会嘉宾和广东干部群众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与会嘉宾和广东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指明了方向,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注入了正能量,未来将积极投身国际友好交流事业,肩负起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发声鼓劲,以行动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以侨为桥搭建联通中外桥梁
“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厚植‘侨’优势、做好‘侨’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省侨办主任庞国梅表示,要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进一步发挥广东侨务大省的独特优势,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广东打造成为聚侨联侨的重要枢纽,落细落实做好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各项工作。
“接下来,将扎实推进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和侨助‘百千万工程’行动;同时,持续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岭南文化海外传承传播,着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为促进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广东侨界新的更大贡献。”庞国梅说。
作为中国(广东)RCEP跨境电子商务合作联盟的联席秘书长,粤港澳经贸促进会副会长容一思致力于为有意愿“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与潜在市场国的行业协会牵线搭桥。“身为‘侨四代’,我希望当好桥梁纽带,以行动助力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他说,今后将重点打造数字化、跨境服务等业务板块,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与数字化支付平台,在东盟多国设立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分支机构,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布局东盟市场,并吸引东盟国家优质企业来粤港澳大湾区从事商业活动。
“我们用心用情当好广大侨胞的‘娘家人’,让侨胞在中山创新创业、投资兴业、安家置业安心舒心。”中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戴湘说,将继续创新打造以党建引领环、经济聚能环、人才磁吸环、文化动力环、为侨服务环为核心的“五环”工作模式,广泛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以侨架桥,推动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
谱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今年暑假,百名广州青年乐手先后赴西班牙、瑞士开启巡演,收获了当地观众喜爱。”广州交响乐团副团长、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长陈智敏介绍,目前正筹备明年的国际巡演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乐团联合演出,还计划与国际知名指挥家开展合作,实现多维度的交流与融合。“希望把音乐打造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一抹亮色,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她说。
在论坛开幕式现场聆听贺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深感责任重大。“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他说,今后要坚持在地国际化和走出国门并重,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与顶尖高校和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学生和师资双向交流,持续增强对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添动力、增活力。
以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与会嘉宾、广东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携手前行,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成果里。
“青蒿抗疟源于岭南,青蒿素是中医奉献全球人类健康的礼物。”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宋健平介绍,独具中国特色的疟疾防治方案,如今已在科摩罗、多哥、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拉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家推广,有效遏制了当地疟疾流行,大幅降低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
“接下来,我们团队将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中国青蒿素复方防治疟疾的经验,帮助受援国人民摆脱疟疾威胁,增进当地民众健康福祉,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医药智慧和力量。”宋健平说。
作为海外华人社会的“留根工程”,华文教育在传承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促进中外友好和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华文学院副院长张礼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汉语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有些跨国企业已跟我们联系,希望联合培养更多本土化高端汉语人才”。他说,将进一步增强互学互鉴意识,发挥自身深耕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预科教育多年积累的优势,争取更多交流合作机会,开展更多接地气、高质效的国际化中文人才培养项目,凝聚一批海外华文学习者和教学者。
“同时,我们将做好外向型中文教学资源研发,希望通过中外合作编写的模式,研发更适用海外学生的‘本土化’中文教材,更好满足海外华校多样性需求,为增进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作出更大贡献。”张礼说。
报道来源:
南方日报
https://epaper.southcn.com/
2023.12.6